族群簡介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ʉ)、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四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拉阿魯哇為自稱,其意不可考。
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Hlasʉ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ʉ)」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族人離開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拉阿魯哇族據《臺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悠社、美隴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用其名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主要分布由以下四社所組成:
1. 排剪社(Paiciana)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河流處北側山腳臺地,現為學校所地,社民分布在第一部落、第二部落及草水檢查哨等三部落居住。
2. 美壠社(Vilanganʉ)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臺地,社民散布在荖濃和寶來溪間的廣大流域。近代,部分社民移居那瑪夏瑪雅里居住。
3. 塔蠟社(Tararahluvu或Talicia)位於塔羅留溪北岸山頂,由於交通不便,社民已悉數移到排剪社居住。
4. 雁爾社(Hlihlala)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臺地,Kalʉvʉnga為其部落名,稱為Hlihlala。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族人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的可耕地各處,後又回到原址及區公所所在地居住
傳統祭儀介紹
聖貝祭miatungusu是農作(小米、稻米)收穫過後之二年或三年間,所舉行的一次大祭。祭拜takiarʉ(貝殼、貝神)內含於期間儀式舉行,古傳是屬於美壠社特有之祭儀。日本殖民統治以來,僅在民國40 年(1951)間舉辦過一次,直到民國82 年(1993)後才又恢復,但已有所改變。本祭典固定由世襲、擁有主祭家世背景者來主持。家祭由該家的首長所主持,可由本人進行,也可由家人代行。
拉阿魯哇的家祭日期都是由主祭者rahli(傳統領袖)事先決定,再通知下屬,並告知全社於同天內舉行。miatungusu的重頭戲在於「聖貝薦酒」,即將聖貝浸在酒裡,看顏色變化,如果變紅色就是太祖酩酊之狀。其由來乃依據口碑,述說拉阿魯哇人與kavurua(小矮人)都同住在Hlasʉnga這個地方,而takiarʉ貝殼是kavurua的寶物。有一天,拉阿魯哇的祖先要離開Hlasʉnga,kavurua的人很難過,當拉阿魯哇人要離開時,就把他們最珍貴的寶物takiarʉ贈送給他們,並交代拉阿魯哇人,要把貝殼奉為自己的神來祭拜,於是takiarʉ從此就成為拉阿魯哇族的神,也是目前的圖騰表徵。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DE7E75BDD1F53F90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