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10/17
分享學生:黃凡甄
心得標題:參與2025年AMEE研討會
本次參與2025年8月之國際研討會聚焦於醫學教育的多元議題,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國際交流平台,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文化與專業的角度反思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會議中對歐洲全科醫生(GP)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年輕一代較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老一輩則強調對病人的長期承諾。這樣的代際差異可能造成鴻溝,而健康職業教育(HPE)若能從「共同人性」出發,強調超越世代與文化的普遍經驗,將有助於彌合差異,並為未來新世代的 PGY 醫師的教育提供啟發。在一場「Professionalism and Ubuntu – Vernacular Reframing of Social Contract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Health Professionals」則從非洲的 Ubuntu 精神出發,強調「生命彼此緊密聯繫」的價值,透過本土語言與社區聲音,重塑醫學專業精神的教育模式。這提醒我們,專業精神不僅是理論,而需在文化脈絡中被重建並實踐。同時,美國學者提出專業精神在醫學教育中逐漸淪為口號,受到隱性課程與醫療體制現實的侵蝕,提醒我們重新檢視教育者在專業精神傳承中的角色。此外,會議也涉及情緒智商(EI)與文化智商(CQ)的重要性。這兩項能力對於醫學教育者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教學、臨床與領導實踐至關重要。教育者必須學習如何透過 EI 與 CQ,促進跨文化理解,並回應不同背景學習者與患者的需求。本次研討會讓我深刻體認到,醫學教育的挑戰已超越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涵蓋了倫理、文化、人性與新科技的交織。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下培養具備專業精神、文化智力與跨專業反思力的醫師,是醫學教育未來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