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影響下台灣和西方國家
對生態城市認知上的差異
劉淑惠
1摘 要
雖然生態園(ecotope)於1970年代開始被西方學者提及。然而,生態園之觀念卻早在西元前已被發現存在於古代中國,如:先秦道家之陰陽理論或周朝之易經或風水理論等與生態相關之思想。可惜空有傲人之思想,至少在20世紀末期尚無真正的生態都市存在於現在的中國(台灣-以下均同)。東方的中國與西方在生態都市的認知上到底落差何在?經過資料、文章與古代各家理論的多方收集與歸納分析整理:近年的相關文章已有生態都市的認知,政府單位也有這方面體認;可惜政府主導所有事項,甚至還是依存混凝土來製造生態都市。相對於中國用經驗來衡量自然,西方國家則傾向使用數學及幾何學去證明及解釋自然。另外,本研究也從表中數字資料中得知,當西方的土地大部分為公共建設使用時,中國人的土地在「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下,大多為私人土地。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中國人擁有想像與忍耐的能力;反之西方人傾向去實證,用更實際的方法去掌控他們的環境。換言之,中國人對於髒亂的環境較能視若無睹,甚至能將深處惡地之身昇華至另一安詳境界。西方人則付諸行動將惡地改造成烏托邦。如此,東方人也許能稱為理想家;而西方人則為實踐家。
關鍵語:生態園、人造綠地、生態城市、台灣、西方國家、古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