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明散曲中的北曲帶過曲
陳貞吟
摘 要
帶過曲是散曲小令的形式之一,在古人觀念中小令是與套曲並列的散曲體製,所以《陽春白雪》、《夢符樂府》、《小山樂府》、《酸甜樂府》、《沜東樂府》等曲集中均分列有小令與套曲;小令中也都收有若干帶過曲。自從任中敏在其《散曲概論》對帶過曲提出「作者填一調畢,意猶未盡,再繼拈一調,而此兩調之間,音律又適能銜接」的界說後,廣為學界採納引述,然任氏乃列帶過曲為小令體製下之一種形式,近來論曲之學者,如羊春秋、趙義山、羅錦堂諸家,提出帶過曲宜獨立於小令外之說法,筆者認為就文學體制而言,帶過曲當屬小令,非小令外之一體。
北曲帶過曲之調式,學界之研究皆以元曲為依歸,入明以來,在南北曲交流下,明代北曲帶過曲的面貌如何?本文以謝伯陽主編的《全明散曲》為取材,在10606首小令,2064散套中,整理出北曲帶過曲555首,並與元人帶過曲列表比較(元人帶過曲以徐徵等編《全元曲》十二卷為取材),由此得見元明兩代用調有異,唯【雁兒落帶得勝令】為由元至明最為流行的帶過曲調,其餘則多有變動。帶過曲以隻曲形式入於散套,則是明代的一大特色,亦可見古人實視帶過曲為小令隻曲,不宜將之獨立為小令外之一體;帶過曲名稱受南曲集曲影響而有異於元人,此皆見明人帶過曲之變化與發展。
關鍵語:散曲、全明散曲、北曲、帶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