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軾<和陶詩>中的「本色」意義
黃偉倫
摘 要
歷來對於蘇軾<和陶詩>的討論,大都聚焦在「似與不似」的問題上,並以此作為判別「原作」與「和作」的準據,以似者為高,不似者為病。而本文之作,則試圖重新對「原作」與「和作」之間的可能性關係,做一理論的反省,指出在「原作」與「和作」之間,除了有其形式意義的在詩歌形態上的「形似」之外,應當還有內容意義的「神似」的層面存在,這是詩意指向背後所蘊含的生命調情的精神契合,同時也是文學創作活動中,無法被取消的藝術個性的體現。因此,東坡的<和陶>,雖然時有「自露本色」的現象,但這並不能只作一種簡單的「以不似為病」的界定,因為「追和」不該僅限於「逼真、形似」的部分,還應有其「體神化合」的部分,而這種一如淵明般順其性分、直抒性情的詩歌特性,也正是東坡效法其精神,因任自我地在詩歌創作中的真實上演,這樣的「和陶」或有在形式上脫略於原作之處,但卻是東坡以其「藝術之姿」對「生命之姿」的直接展現,同時也標誌著<和陶>中「自露本色」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關鍵字:蘇軾、和陶詩、本色、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