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交響詩《理想》中形式理念的探討

王惠民

摘 要

    李斯特以席勒的詩為藍本所譜寫的交響詩《理想》,是他唯一一首把文字化的具體內容直接置於總譜內相關音樂段落之前的交響詩。文字裡所呈現的內容明確地決定了音樂的流程,成為音樂內容的基礎。這種結合非音樂自身要素的創作方式引起形式主義音樂美學家嚴厲的批評。然而從樂曲整體的流程觀之,這首交響詩真的完全是如同形式主義者所指摘的毫無形式可言?詩句的安插只是為了要更明確、具體地表達音樂的意涵,而無其他作用?本文從李斯特交響詩美學的爭議和學者們對本交響詩研究的論點為始,接著從動機主題關係、調性以及速度變換等創作技術層面,觀察奏鳴曲式與奏鳴曲套曲形式特徵,及其引伸出來結構上的雙重功能或多樂章的單一樂章形式,主題轉變在形式建構上所扮演的角色;再藉由交響詩想法形成的背景,探討席勒的詩《理想》,並觀察李斯特如何運用席勒的詩,將其安排在樂曲中,並符合傳統曲式中各主題在樂曲不同段落中所具有的功能,而顯現出其音樂的形式,成為一首有體系的器樂曲。


    關鍵字:李斯特、交響詩、標題音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