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凱特.蕭邦在「一小時故事」中之語言迷宮
王緒鼎
摘 要
本文經過仔細研讀凱特.蕭邦著名短篇小說「一小時的故事」,來解析故事中語言迷宮的重要關卡和暗語。許多讀者被故事內預料之外的轉折、變化及深具諷刺意味的結局,深感意外與不解。在閱讀故事時,讀者常陷入其語言迷宮中,但仔細的讀者會能夠發現其通關暗語及秘密通道,得其故事之精髓。通過運用不尋常的字彙,文法結構及傳統用法,蕭邦巧妙地在故事中,建構了語言迷宮並以精巧的象徵手法,解釋了路易絲、馬拉德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不可兼容性。此不可兼容性源於路易絲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誤解。蕭邦的語言迷宮同時也建立在深層之反諷中。這中間的誤解,既促成了露易絲女士自我認同之旅,也導致了在父權統治的世界中,她注定無法實現女性自我之理想,追求女性自由解放之美夢。因此蕭邦暗示在嚴厲的父權傳統力的束縛下,沒有任何女性理想主義者,能立足於社會。所以露易絲女性的自我認同之精神,不可避免地是短命的。讀者最終也會愰然大悟,故事迷宮最後的暗語就是露易絲的死亡。這並非事出偶然,而是故事的必然結局,因為死亡也是精神之解脫。
關鍵字:語言迷宮、字彙、文法結構、精神之旅、女性自我、自由、父權社會、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