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意而忘言」析論莊子的語言思維模式

劉原池

摘 要

   

    莊子說: 「名者,實之賓也」 ,已明確指出語言符號的能指(聲音、文字)和所指(概念)之間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的因果關係。因此,莊子指出了「言不盡意」的語言侷限,又進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之說,以補救或超越「言不盡意」的表達困境。事實上,莊子的「得意忘言」說已涉討論了現代語言哲學所說的語言「表達困境」和「接受困境」的問題。對於語言的表達困境,莊子提出「忘言」來超越道體不可言說的困境,而對於語言的接受困境,他則主張「意會」來把握渾沌無形的道體。就「言」而言,在「言不盡意」論中,語言的功用是為傳達工具,而在「得意忘言」論中,語言則是得意的手段;而就「意」而言,在「言不盡意」論中,意在先而言在後,語言是為了表達意義,而在「得意忘言」論中,則是言在先而意在後,語言是為了獲得意義。


    關鍵字:名實關係、言不盡意、莊子、得意忘言、語言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