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語言學觀點分析台灣和美國大學生

用以回應指控的抱歉語行

段惠珍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描述台灣和美國大學生在職場中用以回應指控的抱歉語行次序結構之特色。所分析的言語回應取材自口說英語語料庫,展現出對話者因彼此相對權力的差異與整體文化背景不同而有偏愛結構的產生。台灣大學生在整個角色扮演活動中為了表示他們對社會地位差異的認知,改變抱歉語行形式的頻率超過美國大學生。學生的英語程度亦造成抱歉語行次序結構之差異,中等英語程度的台灣大學生刻意迴避與上司正面對峙,以大量的制式抱歉用語回應上司的責備,但又無法加以申辯自己的立場。高等英語程度的台灣大學生則詳加解說自己行為的合理性,甚至提出改進、不貳過的保證。但面對下屬毫無根據的指控時,台灣和美國大學生為了「脫罪」 ,不想成為眾矢之的,皆訴諸於抱歉語力標示語(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ve device),例如 I’m sorry, Excuse me。這些語力標示語卻成為以下緊追而來的言語上挑釁、反駁、宣示權威或指控等冒犯行動的開端。台灣和美國大學生所使用語力標示語的分佈狀況顯示出這些語力標示語雖是單一行式卻有多重語用功能,因而再次證明「語言形式與其所發生的語境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對語言理解的根本」(Levinson 1983: 21)。作者希望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對英語教學和跨文化溝通研究有極大的影響,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指控-回應、抱歉語行、次序結構、中介語語用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