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玲《月白的臉》中回憶錄的書寫是社會空間的產物

朱雯娟

摘 要

   

    回憶錄是一種自傳式的書寫,它捕捉著作者過去的某些焦點或重要的時刻,包括特別的事件與場景。雖然回憶錄也含有虛構的特質,然而,它卻能碰觸到作者個人對事件、空間與時間較深層的感情面。因此,如果說回憶錄是作者對過去的記憶與他/她的社會人生的寫照,則回憶錄其實就是社會空間的產物。根據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他的理論即尋求心靈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他將理論分為三大部分: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與再現的空間。首先,回憶錄是一種敘述。其說故事的書寫,可看成是列斐伏爾理論中空間實踐的概念,因為它具體結合了日常作息中可見的空間。其次,回憶錄中的記憶、沉思、重構個人經驗的事件、地方及其影響等處,可視為列斐伏爾理論中空間再現的概念,亦即科學家、都市設計者、科技重劃者及社會工程師們所建構出的概念的空間。最後,捕捉作者過去的某些焦點或重要的時刻,及述說作者療傷的經驗,如追尋美好的家園等的論述,將可被理解為列斐伏爾具體展示再現空間的象徵義意。此空間即是透過意象與象徵的聯想,直接呈現在生活於其間的空間。本論文探討林玉玲《月白的臉》中,其回憶錄的書寫正是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中社會的產物。林玉玲在此書中具現她對家的渴望-社會空間-以及她所經歷的離散經驗-社會行動。林玉玲是一位短篇故事作家、詩人、小說家及傑出的亞裔美國評論家,她出生於1944 年馬來西亞的中國家庭。她的回憶錄結合了馬來西亞與美國的生活點滴。此種穿梭於回憶與渴望的書寫模式,促使她檢視跨越地理國界和追尋家園的主題。因此,在她的回憶錄中,她具體呈現了一份永難忘懷的思念與一幅美好家園的鏡像-她的社會產物。


    關鍵字:社會產物、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回憶錄、列斐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