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台灣走私問題之研究
(1945-1949)李文環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戰後初期台灣歷史現象中,較為學者所忽略的走私問題,期能釐清當時走私的情況,並進而分析導致走私的原因,以及政府單位的因應之道。
藉由海關檔案的耙梳,本文發現此階段的進出口走私現象相當嚴重。很明顯,基於地緣和政經條件,日本與中國大陸成為主要走私市場。而在走私商品上,米、糖這兩樣台灣主要的農產品是私梟的最愛,走私米糖出境成為此階段最大宗且衝擊最嚴重的課題。走私進口方面,西藥、人參乃是這兩個走私市場的共同交集,此外,日本的海產、機械零件與製品,大陸的香菸、紡織品、化妝品與各類雜貨等,構成進口走私的整體樣貌。
這些走私行為不外為了逃避稅課與管制,以博取暴利,換言之,高關稅、高管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產業政策嚴重扭曲市場的價格,因而構成走私的強烈誘因。面對如此猖獗的走私,主管緝私的海關卻捉襟見肘,後來雖然積極尋求地方政府乃至軍方的協助,也只是治標,未能治本,甚至因而和軍警造成緝私權的矛盾與糾葛。
關鍵字:米糖、走私、緝私、海關、關貿政策、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