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歷史-清代臺灣野生鹿消失的原因分析
楊志遠
摘 要
「野生鹿」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扮演著極為關鍵的地位。明末以降,隨著臺灣貿易交流的擴大,「鹿」成為出口的大宗商品,因此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野生鹿的消失,此一過程作為臺灣區域研究的一個對象,其實有它特殊的意義。首先人類經濟行為引起環境的變化,最終導致野生鹿在臺灣逐步的消失;其次是原住民族賴以維生的「鹿場」喪失,亦導致原住民被迫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原住民既存的狩獵行為,因一物種,特別是野生鹿的消亡,進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繼而不得不接受外來移民-「漢人」的農耕型態,藉由此一歷史現象的觀察,亦說明了人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本文主要論述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藉由現存的歷史文獻,來爬梳清代以前臺灣野生鹿群的分佈與生息;二是說明臺灣原住民狩獵型態與鹿的共生關係;三是經濟行為下,鹿成為商品所帶來的物種滅絕的悲歌。清代以前臺灣野生鹿逐漸消失的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人類過度的經濟行為,所導致環境變遷的結果,當野生鹿遭到滅絕式的屠殺時,原住民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存方式,空蕩蕩的「鹿場」,也只能被迫放棄,給源源不斷移入的漢人作為墾殖的土地。臺灣野生鹿的逐漸消失過程,可視為臺灣歷史發展中環境與歷史相互影響的指標之一。
關鍵字:清代臺灣、野生鹿、環境變化、經濟行為、平埔族、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