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客的歷史變遷及族群認同(1900 年迄今)
以高雄六龜里、甲仙埔之北客為主的調查分析

劉正元

摘 要

 

    研究福佬客的學者多以強勢文化/弱勢文化或是福佬化的觀點,來討論台灣各地福佬客的現象;另一派則主張福佬客只是一種族群現象,福佬客雖然喪失語言能力,但是在文化上仍舊持續保有其原來的客家認同。作者認為上述兩種論述皆忽略了福佬客日常生活實踐上所展現的族群彈性認同行為。本文以高雄沿山兩溪流域地區福佬客歷史遷移(1900 年迄今)的個案,來探索福佬客的族群認同變遷過程,並以社會/信仰重置的觀點,來討論福佬客的族群界線變遷機制。高雄六龜里及甲仙埔之北客移民,因日治時期後社會經濟的改變,造成客籍族群人口大規模的南移。北客在新的移居地重新進行一連串迥異於原居地的族群互動、社會生活、信仰組織等的重置,而這些重置的過程,北客移民會發展許多在地化策略,目的在延續既有的認同,但也同時造成北客族群的族群界線認同的改變。隨著移民世代的增加,北客族群後裔信仰歷經如此重置的過程:從一神逐漸變為多神的信仰;從原鄉信仰轉變為在地信仰;從單一族群變為混同族群的信仰。本文將強調這些信仰與認同的改變,是導致本區北客移民在地化的重要機制。

關鍵字:福佬客、族群認同、信仰重置、義民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