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燈謎」對《詩經》的運用
王淑蕙
摘 要
1914 年10 月《臺灣日日新報》以〈陳風•澤陂〉或〈鄭風•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為謎底開始,直到1936 年3 月《三六九小報》以〈小雅•巷伯〉「謂爾不信」等為謎底的20 多年間,有不少文人雅士藉由創製燈謎,以延續其傳統的經學記憶。本文依「唐景崧與臺灣謎學」、「日治時期臺灣以經書製謎之文本與概況」、「日治時期臺灣燈謎運用《詩經》的互文研究」等面向,論述傳統文人身處巨大的歷史斷裂中,如何運用《詩經》記憶之議題,以凸顯後科舉時代的傳統文人,身陷於「肯定」與「嘲弄」巨大經學記憶之兩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傳統文人於日治時期運用《詩經》的狀況。藉由「燈謎」謎底運用《詩經》為例,以挖掘、探究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如何看待、運用經學的記憶。研究發現自
關鍵字:經學記憶、詩經、燈謎、日治時期臺灣、唐景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