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國七月王朝
(1830-1848)的藝術思潮:康輝安
摘 要
(Art Social)是盛行於法國七月王朝(1830-1848)時期的藝術思潮,其發生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結構性改變和後遺症有密切的關係,它融合了基督主義和十八世紀末的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入世博愛的精神。「社會性藝術」的執言者認為藝術應該關懷民間疾苦、表彰道德美行、促使社會進步,因此它的理念主要分為二個層面:一是觀念上的─為人生而藝術,一是對象上的─描繪現實。前者宣揚藝術之用,強調藝術的教化目的和藝術家的前衛角色;後者堅持藝術應摒棄神話、歷史、宗教題材,要深入社會的核心,捕捉時代的脈動。儘管整個七月王朝時期,「社會性藝術」一直有人倡導,卻沒有受到藝術家的廣泛回應,是以它的理想並未被藝術家充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這可能,也是它未能得到歷史學家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性藝術」的思潮在三十、四十年代初期達到高峰,1845 年以後逐漸沒落。新一代的寫實理論家興起,講究單純客觀的描寫自然,完全拋棄了藝術使命的理念,無論是尚弗勒利Champfleury)所標榜的「史料寫實」,或左拉(Zola)的「純藝術」,都與「社會性藝術」的進步精神、道德意識貌似神異。可以這麼說,「社會性藝術」在進入五十年代寫實主義的黃金時期之前,已經隨著二月革命實質地消失了。「社會性藝術」
關鍵字:七月王朝、社會性藝術、為人生而藝術、藝術的目的、藝術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