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一、研討會主題及計畫概述
研討會主題:2023高雄榮民總醫院醫學教育論壇 -多元文化遇見醫學 醫學與社會人文火花的對話
時間:112年7月15日(週六) 09:00-17:00
地點:急診大樓 第五會議室
與會來賓學者專家:游美惠教授、楊幸真教授、王政彥副校長、呂佩穎教授、陳志弘副教 授、韓必霽教授、成令方教授、陳偉權副教授、楊仁宏教授、林裕森教授、林季緯部長、蔡麗玲教授、 陳德全副教授、賴春生教授、林育志主任、王心運主任、林清煌副教授、唐逸文教授
研討會目的:
1.提供一個醫學教育跨領域之學術實務對話平台。
2.培育醫療人員的文化能力,進而在醫病互動中能以人為中心與病人進行良好的溝通, 以傳遞有效的醫療服務。
3.傳遞多元文化醫學教育,使醫療人員更具批判反思的人文素養。
預期效益:
1.期待對話迸出的火花能點燃台灣醫學教育之批判反思火苗。
2.期待藉由本次論壇,彼此觀摩學習與對話,開創嶄新的多元文化醫學教育年代。
二、參與研討會之重點摘要
1.跨時代與跨領域的多元文化教育
*身為老師者,必須有多元文化的概念,因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看見差異是追求平等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漠視差異的齊頭狀態。
*積極的差別待遇是加速平等,並非歧視。如:考試原住民有加分、身心障礙保障名額。
2.醫學人文教育中架接EDI(平等、多元、包容)與跨文化能力培養
*從文化能力到社會提倡,落實課程文化敏感度培養,溝通技巧及文化照護能力,改變社會健康不平等。
*藉由連續型的學習,連續到臨床階段EDI的實踐與提倡。
*不要用過去的教育,來教現在的學生,去應付未來的人生。
3.醫用關係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啟發
*做教育者不是立竿見影,希望撒種子,可以有希望。
*醫師門診看診時間很有限,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建立醫病(用)關係有其困難,重要地在於素養、知識、多元認同。
4.醫療與AI的對話-ChatGPT在臨床實務中的應用
*穿戴式裝置有助過去資料的分析。
*深沉式AI是需要被訓練的,但實際上臨床病人的變化萬千,需評估及問題解決,或許AI可提供參考使用,但無法完全取代。
*有了AI很多問題解答都已經有了,現代老師要教學生知道如何「問對問題」。
5.《多元文化融入醫學人文思維》台灣多元文化醫學教育的啟航與前景-從多元文化量表編制談起
*做良醫前,先學做人;站在病人角度,較能同理與良好的溝通;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動是一門藝術。
*多元文化主義:尊重差異(尊重他人主體位置),加上批判性反思(理性、審慎思辨對於權力,知識認同之交互作用)
6.《多元文化教育的跨領域實務應用》臨床案例教學文化議題之問題意識
*不同的疑點或爭點,形成各種探究的起點;教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的能力。
*文化:為了解決問題,做為社會互動的驅力。
*醫學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導出以病人為中心的素養。
*共鳴理論:共鳴應該是文化實踐的過程。先了解主體是誰。
7.《醫學多元文化能力的培育》從語文到信仰,為什麼病人要這樣想-跨文化的探索
*醫療人員面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要培養尊重差異的素養,培養文化敏感度,創造有溫度的醫療品質。
*醫學教育講了千百次,不如實際看一次。
三、個人評論
專題從跨時代跨領域跨文化教育,延伸至醫學教育人文,融合醫療與AI趨勢實務應用,主題鋪陳安排相當深入淺出,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主講分享,以論壇方式進行,現場與談並開放提問討論,激盪出來的火花相當精采豐富,相信出席人員都能可深深感受到醫學與人文交織的重要性。
四、自我評量
我的工作場域是醫療業,本院以教學、服務、研究為宗旨,身為醫事人員的我,當得知將舉辦這場醫學教育論壇訊息,觀看活動議程、講題、講者、與談人、座長等安排,我相當興奮與期待,立馬報名參加,期待專題論壇對話能引領著我多加了解多元文化、醫學與社會人文交織的關聯與重要性。
這場研討會我學習到一個核心概念.醫學教育社會人文要傳遞的是培養醫事人員能以批判性思維、尊重差異多元文化素養.以病人為中心,營造高品質醫療服務.
五、心得或建議
反思日後在提供醫療服務,除給予病人醫療專業照護,同時需注意與病人互動的態度與熱忱,站在病人角度來思維其醫療需求,將能更為貼近同理病人感受。對新進人員或實習學生進行教學時,除教導臨床專業照護,也須著重引導批判性思維、尊重多元差異素養的服務理念。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師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