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4/01/28
分享學生:洪芳蘭
心得標題:成教所碩士班論文口試(陳映妤-113.01.24)
論文題目:高齡者情緒調節策略與獨處能力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陳映妤 日期:112/04/21時間:下午13:30-14:30 地點:教育大樓五樓1406教室 指導教授:何青蓉教授 考試委員: 何青蓉教授、涂金堂教授、陳毓璟教授 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健康意識的抬頭,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在台灣國人的平均餘命比聯合國統計的其他國家還要長,平均餘命的延長代表高齡者在晚年的時間會有更多自己獨處的時間。獨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具有較多的負面影響。随著年龄的增長,獨處時間越來越多,而人終究必須學會獨處的能力,獨處是一種開放的心理狀態,包含了正向和負向情緒,在人類行為中情緒是是複雜且波動的,情緒與健康有密切關係,強烈的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者在所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和獨處能力量表,為因應高齡者的理解能力,將量表進行改編,進行因素分析、項目分析,並進行專家信效度的確認才進行正式的問卷發放。研究抽樣與施測對象為高雄市65歲以上居民,研究者為能夠接觸到高齡者,以便收集資料,問卷發放場域以高雄市社區、成人學習機構或里民活動中心…等為主,有效問卷共403份。 研究者採用的獨處能力定義為個體意識與他人分離,與外界沒有訊息和情感交流。獨處能力主要構面包含獨處因應與獨處舒適,而情緒調節與策略主要構面包含重新評估與表達抑制。研究結果發現,高齡者情緒調節策略僅在自覺健康狀況有差異。而高齡者獨處能力在年齡、教育程度、參與機構學習活動時間有差異。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程度」在「獨處能力」具有顯著差異,教育程度大專以上顯著高於小學。 考試委員指出本研究主題的稀少性,從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結果可看出研究者細膩的思考,考試委員也給了高度肯定,教授們也給了很好的建議,許多問題探討甚至可以在區分出來更深層的深入探討,本研究對社會有實質的貢獻。 研究者提及在她訪談對象中,獨居的高齡者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也妥善安排生活的時間,讓自己過好,若遇到困難會改變思維調整心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處的能力則取決於其獨處時的內在心理狀態為何,這也是需要學習的。獨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具有較多的負面影響,随著年龄的增長,如何協助高齡者在晚年的時候,除了接受適應身體的退化,也應該幫助高齡者了解情緒調節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本場次研究者的論點和與會的教授們所提點的問題細節和重點,可供日後我自己要做研究時的重要參考,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