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8|安慰劑效應
作者:
王月娥/編輯
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所提出[1],亦稱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畢闕博士的研究,有報告[2]紀錄到大約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而注目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政府管制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placebo-controlled)測試,方能獲得認可。因此,藥物測試都必須以雙盲(double-blind)方式進行:亦即醫生及病人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安慰劑。最近亦發現,模擬手術亦會出現相似的現象。幾乎所有以這個對照方式進行的研究都顯示,安慰劑對可改善病情。
對於安慰劑如何產生作用,有以下兩個假設:病人期望效應及條件反射。
病人期望效應引導病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報告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導致安慰劑效應的出現。Asbjørn Hróbjartsson及Peter C. Götzsche於文章中質疑「大部份病人有禮貌地傾向為迎合實驗人員而報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們並不感到改善。」主觀的偏見亦可能使病人潛意識相信病情因為得到關注及照料而改善。
古典制約是一種關聯學習模式,使受訓者學習到特定情況下作出特定的反應。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實驗:於每次給予狗食物之前都發出鈴聲,經多次反覆後,每當鈴聲一響,狗就會自動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經學習到將鈴聲及食物關聯起來。所以,安慰劑使病人產生與有效藥物相似的生物反應,有可能是因為制約所造成。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