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日期:2023年09月20日(禮拜三)時間:10:00 - 12:20
地點:政大公企所A431階梯教室

本次應長官推介,有幸參加本年度的「後疫情世代醫學教育研討會」。這場研討會探討了疫情後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並邀請到傑出的講者Lloyd B. Minor教授蒞臨台灣演講。Minor教授自2012年12月起擔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院長,並同時擔任史丹福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生物工程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的兼任教授。著作有Discovering Precision Health: Predict, Prevent, and Cure to Advance Health and Well-Being。本次演講有兩個主題,第一部份為「精準醫療在未來醫學教育中的角色」,第二部分為「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籌備醫生的能力」。

Lloyd B. Minor教授開場先回顧到2013年,當時精準醫學已是極度熱門的話題,使用基因學來治療癌症、預測和預防疾病,具有不可限量的可能性。十年過去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加速了知識發展,AI的運用也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未來,或者應該說現在,AI廣泛運用到醫療是個必然。醫療各個面向,從實驗端到臨床端(Bench to bedside),必定會仰賴AI,比如透過影像和大數據診斷病人、利用邏輯圖分析與治療病人、幫忙書寫完整詳實的病例等,更可以透過AI虛擬模組中研發新的治療模式。

我是一位醫生,記得以前我在就讀醫學系時,老師上課時就常常提醒我們課本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就算老師現在更新知識,在我們畢業成為臨床醫師時,這些知識也必然已經過時,主要原因是台灣七年制的醫學教育太長了。而現在是網路發達的年代,知識爆炸性的成長,知識半衰期越縮越短,很可能昨天才學到的知識,今天就已經過時了。面臨這樣的世代變遷,我們要如何將醫學教育課程的內容,有效地培養終身學習的醫學生,成為現今重要的議題。

Minor教授舉了一個過時的思維為例子,也就是,身為醫學教師的我們,以我們自身體驗過的教育過程,塑造現今的教育體系,而這只會加深醫學教育落伍的現象。Minor教授建議醫學教育不應該停留在背誦硬知識的課程設計。如果現在醫學生還在花大量時間背誦課本內容,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首先是課本的內容很快就過時了,另外就是人腦是無法僅靠死記條文來運作的。現在的醫學教育,應該是積極籌備未來的醫生有效且合理運用AI的能力。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是能批判AI產出結果的能力,而這批判能力必須建立在基礎科學之上。所以我們現今的醫學教育,應該著重基礎科學與邏輯思維,以養成醫生具備的批判性思維,方能有效判讀AI產出的結果。

其次,Minor教授討論到如何具體設計出因應這AI時代的醫學課程。Minor教授強調,醫學課程的設計應該由教職員共同商定,達成對「基礎科學知識」的共識,並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的自由,培養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和終身學習者。每間學院一定會定義自己的學程,比如說史丹佛醫學系的學程就是培養醫生科學家。如果致力於培養其他面向的準醫學生,則可以參考其他醫學系的學程。

最後,Minor教授討論到AI的倫理問題。由於AI是經由人類訓練出來的成品,如果起初的訓練設計有偏見或瑕疵,AI將可能產生不公正的結果。再來是AI的使用方向如果有顯著的偏頗,AI的繼續學習就會有偏差,運算出的結果也可能出現訛變。比如說如果用AI來執行醫院管理或保險運算,將會加深現在已經存在的社會問題—弱勢團體被邊緣化,已經有許多專家提出了這方面的AI倫理問題。因此,以批判性思維檢視AI產出的所有結果,是發展「有負責感的AI」及後續把關其公正性的最重要關鍵。

Minor教授對於AI廣泛運用於醫療中的現象樂觀其成。AI有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人類,並且有更多能力,在不久的未來必然超越人類。不過人類依然具備了許多不可能被AI取代的能力,比如說人際的關懷、人情的判斷、以及倫理的議題。Minor教授認為AI所會造成的巨變,是重新定義了醫生的工作內容,而不是消滅醫生這份職業。AI幫醫生省下的時間,可以用於跨團隊的討論。AI幫助我們省下的時間,可以被利用來跟病人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溝通,比如說病人的家庭狀況、經濟能力、對於對健康與治療的認知,進一步建立更好的醫病信任關係。Minor教授一再強調,病人滿意度應該是醫療的最大宗旨,而醫病的互相信任是能最有效提高滿意度的方法。

提到醫病信任,Minor教授反思了過去三到四年全球遭到COVID疫情衝擊的經歷。他提出數據反映了台灣在醫療滿意度表現出色,讓他十分欽佩。他指出美國之前對SARS和COVID都毫無準備,使得疫情爆發時整個醫療體系無法及時應變。醫療的崩潰、發言人的含糊、慘重的傷亡,種種因素加成起來,讓美國醫病不信任的情況達到高峰。Minor教授談到了一些跨領域合作可以改善這種醫病不信任,包括生物醫學、生命技術和信息科學等。舉個例子,PCR工具的進步改善診斷時效,無形中也增加了病人滿意度。一切都要透過有效溝通,以達到更高效並且互信的平台。這些跨領域的合作有助於創建一個更公平、包容和健康的全球社會,而AI絕對可以在各個環節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演講的最後,Minor教授認為他帶醫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力,絕對不亞於作為醫生照顧病人所帶來的影響。教醫學生時產生的影響力是指數級增加的,因為醫學生將會照顧更多病人並且教更多醫學生。這種時代的漣漪永遠會讓他感動,即便是需要非常多年的耕耘才能看到成果。

這場研討會充滿了富有洞見的議題,深入討論了醫學教育、AI在醫療中的應用以及未來的醫療趨勢等。對於參會者來說,這次經驗無疑是豐富且寶貴的。我期待著未來更多同類型的學術研討會,以持續探討醫學和健康領域的重要議題。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師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