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7/10
分享學生:王瀞雅
心得標題:20250708_跨文化家庭學習與跨世代福祉論壇:建立亞太區域夥伴關係」研討會心得
主題:「2025 跨文化家庭學習與跨世代福祉論壇:建立亞太區域夥伴關係」
此次研討會原訂於2025年7月7日(星期一)舉行,後因颱風延期至7月8日(星期二),地點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10樓國際會議廳。與會來賓學者專家眾多,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韓必霽博士、高雄醫學大學戴嘉言副院長、菲律賓駐台崔瑞霞處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邱弘毅博士、菲律賓國家資深公民委員會Mary Jean Loreche博士,以及多位跨領域學者專家與醫師。 本次論壇旨在探討如何透過跨文化與跨世代的合作,共同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並促進家庭與個人的福祉,最終目標是將高齡化視為社會發展的機會而非負擔,實現包容性、永續發展的全齡城社會。 本次論壇環節緊湊且內容豐富。專題演講部分,邱弘毅博士以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為背景,提出了「發展臺灣互利共生智慧社區」的理念,強調整合科技、文化與代間照護,並以「人為本」及「社區先行」為核心策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及多元族群互助。Mary Jean Loreche博士則從菲律賓視角,闡述如何「強化代間連結促進包容性老化」,透過國家資深公民委員會(NCSC)推動積極老化、終身學習、整體性照護,並強調由下而上的基層方法與家庭中心的重要性。 大會座談聚焦於「跨世代、跨文化的理解、尊重、接納與包容」在長壽社會中的關鍵作用。而下午的兩場座談會則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座談會#1:「建構亞太夥伴關係,強化家庭與跨代繁榮」,討論了代間財富傳承、數位科技影響、世代住宅以及成人教育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座談會#2:「促進健康素養和福祉的醫學教育」,則重新定義了健康素養,並強調醫學教育需從「先學做人,再學做醫生」轉變,強化醫事人員的人文素養、溝通技巧及跨專業合作。 本次研討會不僅主題宏大,更深入探討了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實質挑戰及其多面向的應對策略,展現了高度的前瞻性與實用性。特別值得肯定的是,論壇匯集了公共衛生、社會科學、醫學等多元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跨領域的整合視角。邱弘毅博士提出的「互利共生智慧社區」理念,為臺灣在地老化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框架;而Mary Jean Loreche博士分享的菲律賓經驗,則展現了家庭與社區在長者照護中的核心力量。 此外,座談會對於健康素養的再定義與醫學教育的人文轉型討論,令人耳目一新。將健康視為日常生活的「資源」而非僅止於無病狀態,並強調醫者需具備人文關懷與同理心,這對於未來人才培育具有深遠意義。整體而言,本論壇成功搭建了跨文化、跨世代對話的平台,不僅提出問題,更提供了許多創新且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對於推動亞太區域在人口老化議題上的合作深具啟發性。 學生參與本次學術活動的動機,源於對高齡化社會議題,特別是其對家庭結構、跨代關係及社會福祉影響的高度關注,希望能夠理解不同國家在應對此挑戰上的策略,並探討科技與人文如何有效整合以促進福祉。同時,我也對成人教育在此變革中的角色充滿好奇,期望能從中獲得啟發,作為未來研究或實務工作的指引。透過兩場專題演講,我對臺灣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互利共生智慧社區」的發展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也了解了菲律賓在強化代間連結與包容性老化方面的具體實踐。而下午的兩場座談會則拓寬了我的視野,從財富傳承、數位科技的兩面性、世代住宅的設計,到醫學教育的人文轉型,每一個提問均是極為龐大的議題,無法在短短時間內充分討論,藉由與會的老師、專家學者、及先進、學長們的提綱,開啟日後有更多對議題深入的機會,亦是此次研討會的重要收穫! 本次研討會的內容,對於我個人在未來持續的成人教育課程學習及研究論文撰寫兩個方向有以下實質收穫: 1、成人教育課程的學習:本次研討會強調了長壽社會下「人生設計」的重要性。因此,我思考,在未來的成人教育課程的學習中,可更著重於探討如何進行多階段人生規劃以應對生命中不同階段的挑戰,並促進成功、活躍、創造性老化。此外,論壇核心的概念:「跨」,也提醒了我們成人教育課程應加強跨文化與跨世代的溝通、理解、尊重與包容訓練,以應對長壽社會中多元文化與不同世代共存的議題。在健康素養方面,重新定義健康為日常生活的「資源」,提升健康素養,並促進醫病共享決策能力。同時,也應融入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及社會融合,並思考成人教育如何透過技能培訓與正向心理建設,促進弱勢族群的社會流動性,以解決教育資源不均所帶來的挑戰。 2、未來研究論文方向:探討成人教育如何透過課程設計來應對數位科技在高齡照護應用中的數位落差與人文倫理議題。有鑑於學生對於數位科技及數位學習模式有較高的研究興趣,此次研討會中所獲,都將成為研究內容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