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7月8日,高雄的天空剛被颱風洗過,雲層仍懸著潮氣。我一早走進和平校區十樓的國際會議廳,參加順延一天的「跨文化家庭學習與跨世代福祉論壇」。這趟一日之旅既像田野筆記,也像一堂現場綜合課:人口老化、科技應用、社區韌性與跨世代關係,被四段節奏分拆、再縫合,讓我在「故事」與「理論」之間來回穿梭。

晨光,兩種老化敘事的對映
1.臺灣版本──科技下沉、社區升溫
邱弘毅博士一開場就事實提醒:2025 年,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接著,他用「熟悉的巷弄」開啟敘事,將 AI 跌倒預警、5G 遠距診療、雲端健康平台編織成一條「在地老化」的智能網。若以 Rowe & Kahn 的 Successful Aging 架構來看,邱博士試圖透過科技維持「低失能、高參與」的老年狀態;而他強調的「油蔥香」,又回到 Place Attachment 的社會心理視角,提醒我們:科技若無在地情感,就只是冷冰器具。
2.菲律賓版本──社區廚房與文化根系
Mary Jean Loreche 博士呈現的畫面截然不同:教堂鐘聲、社區炊煙、家庭三代共食。她把「包容性老化」(inclusive aging)落在 social capital 的累積,而非硬體升級。這呼應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 Age‐Friendly Cities 架構中「社會參與」與「社區支持」兩大領域。Loreche 博士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資源受限的發展中國家,文化網絡與基層動員能替代高成本科技,形成「低技術、高連結」的韌性模式。
上午在腦海中的兩幅藍圖分別展現了「科技導向」與「人文導向」的老化治理的洞察。若以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來解析,前者強化微觀層面的健康監控,後者則在中介層次厚植社區網絡。理想做法或許是 hybrid model:技術賦能(technology empowerment)與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雙軌並進。

正午,餐後的大座談像將兩種敘事放上比較顯微鏡。討論最後,被主持人收束為四字節拍:理解 → 尊重 → 接納 → 包容。這讓我聯想到 Mezirow 的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步驟:從「省思前提」到「觀點重整」,每一步都需要情感與認知的同步節奏。若少了任何一拍,跨文化或跨世代的學習就可能卡在表層知識交換,而無法進入態度與行為的深層轉變。

午後,空間與專業倫理的交叉文本
座談會 #1──空間語言與家庭動力
如建築師指出,將長輩房間置於走廊尾端,形同在結構上暗示「邊緣角色」。這呼應了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 的論點:居住配置不僅影響行動自由,也影響長者的身份認同與互動頻率。對成人教育而言,若要促進代間理解,「重新設計家居格局」本身可以成為具體教材與介入策略。
座談會 #2──做醫師先學做人
醫學界的學長們引用 Nutbeam 的 Health Literacy 定義,把健康視為「日常資源」而非「無病狀態」。他倡議將同理心與溝通技巧納入醫學教育,呼應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 強調的情境能力。這也為成人教育者提出跨域合作命題:能否設計共學模組,讓醫護與長者對坐圓桌,交換照護與被照護的雙向經驗?

日落,拼圖與命題
我把整日關鍵詞—在地老化、家庭連結、科技賦能、人文關懷、世代共融——拼成一句話:
「高齡化不是社會負債,而是全齡共好的再分配契機。」
颱風讓論壇延遲一天,也為我們創造了觀察的緩衝。當技術語言與人文故事在同一場域相遇,學術反思便有了溫度。接下來,期待把今日的敘事轉化為行動研究,驗證「科技—人文—社區」三者如何在真實世界交織,為超高齡社會帶來兼具效率與情感的解方。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