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主題:發展臺灣互利共生智慧社區:整合科技、文化與代間照護於高齡社會
講者:邱弘毅 博士
日期:114年7月8日(五)9:00-16:00
地點: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行政大樓十樓國際會議廳


講座開始邱弘毅博士就道出亞太地區高齡化趨勢下的挑戰與臺灣的困境,提到全球人口高齡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特別是亞太地區,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驚人的4億。這項數據背後,隱藏著家庭結構與支持系統的劇烈變革。傳統的多代同堂模式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非傳統家庭型態的增加,以及平均家庭規模的縮小。更令人擔憂的是,家庭成員因工作、生活而分散各地,使得養老照護的責任難以集中,與子女同住的老人比例也持續下降。這些變化無疑加劇了老年人面臨的孤立感和照護需求。
臺灣作為全球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其人口老化趨勢更是觸目驚心。預測到2050年,臺灣的老年人口將增至766萬,這意味著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如此龐大且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為現有的照護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邱博士特別指出,照護者的負擔是高齡社會中一個極為關鍵卻常被低估的問題。在臺灣,家庭照護者通常以女性為主,尤其是媳婦,她們往往肩負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隨著被照護者病情的發展,照護時間的延長,照護者的負擔也隨之加重。這種負擔不僅僅是體力上的勞動,更包含了沉重的心理壓力、社交生活受限、人際關係緊張,甚至由此產生的經濟負擔。
此外,臺灣社會的家庭結構變遷也對照護體系造成衝擊。出生率持續下降和雙薪家庭的普及,使得家庭成員投入照護的時間和精力更加有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護理人員的壓力和負擔也常常被低估。他們不僅要面對繁重的工作量,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雖然臺灣近年來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並引入人工智能輔助系統,試圖緩解照護壓力,也提出護理人員支持和資源分配的策略,但這些努力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喘息服務的推廣和可近性、照護人力的短缺、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照護資源,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邱博士的分析,清晰地描繪了臺灣在高齡化浪潮下面臨的嚴峻現實,也為後續的解決方案奠定了基礎。
面對上述挑戰,邱弘毅博士提出了「臺灣智慧互利共生社群」的宏偉願景。這不僅是一個抽象的理念,更是一項具體的行動計畫,旨在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這個願景的核心精神是推動臺灣智慧互助社區,將科技視為輔助工具,並強調醫療保健整合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邱博士特別強調,高齡者要有社會參與,這不僅能延遲老化,更能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自尊心。當老年人感到自己仍有價值、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時,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往往會更好。這與傳統上將老年人視為被動的、僅需要被照護的群體有所不同,而是將他們視為社區中積極的參與者和寶貴的資產。
另外,邱博士提出了「互助共生的實際行動:跨世代與跨文化動態」。他要實現「互利共生」的願景,就必須將其落實為具體的行動。邱博士認為,建立一個互助體系與包容關懷社區是關鍵。這其中,青銀共生的概念尤為重要。它主張培育共享的生活空間,讓不同世代的居民能夠相互交流、彼此學習。這種共享空間不僅限於物理場域,更是一種思維模式,鼓勵不同年齡層的人們能夠共同參與社區活動,並透過各自的經驗與技能,為社區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邱博士特別指出,參與互助的並不一定非得是年輕人,健康的年長者也可以成為志工,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智慧是社區的寶貴財富。
此外,在臺灣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多元文化社區的建構也至關重要。原住民、新移民、外籍照護者等不同族群的融合,能夠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透過互相分享傳統美食與習俗,不僅能促進相互尊重和理解,更能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建構真正包容性社會的基石。當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夠和諧共處、彼此支持時,社區的韌性也會隨之增強。
「核心策略:將科技融入社區與家庭」在智慧社區的建構中,科技的融入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邱博士強調,應善用科技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照護效率。其中,老年人口數位健康工具的應用是關鍵。這類工具涵蓋了多個面向,如下:
1. 健康監測: 智慧穿戴裝置、居家感測器等科技產品,能夠實時監測老年人的生理數據,如心率、血壓、睡眠狀況等,提供即時的健康資訊。
2. 藥物管理: 智慧藥盒、用藥提醒應用程式等,可以幫助老年人按時、按量服藥,降低用藥錯誤的風險。
3. 社會情緒健康: 透過視訊通話、社交軟體等工具,促進老年人與親友的交流,緩解孤獨感;同時,也可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 病狀和疾病管理: 遠距醫療、線上諮詢平台等,讓老年人能夠在家中就能獲得專業的醫療建議,特別對於行動不便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老人而言,意義重大。
除了上述工具,透過科技設備評估健康風險與健康警報通知,能夠在老年人健康狀況出現異常時,及時向照護者或醫療機構發出警報,爭取寶貴的黃金救援時間。更重要的是,應用科技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例如透過線上學習平台、虛擬社群等,讓老年人能夠參與線上課程、加入興趣社團,甚至進行遠端志工服務,從而彌合老年人的孤立感,使他們能夠持續與社會保持連結,保持活躍。科技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溫暖的橋樑,連結起老年人與世界的聯繫。
邱弘毅博士的講座不僅提出願景和策略,更強調了反思與經驗教訓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成功發展互利共生智慧社區,需要綜合考量多個層面:
1. 政策: 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是基礎。完善的長照政策、科技發展政策、以及跨部會的協調機制,才能為智慧社區的發展提供穩固的框架。
2. 資源: 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分配,是推動計畫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引導民間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共同投入,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3. 科技: 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必須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並確保其普及性和可近性,讓不同經濟狀況和數位能力的居民都能受惠。
4. 整合: 最重要的是將上述各個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這意味著不同部門、不同組織、不同世代之間需要打破壁壘,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打造出一個真正智慧、宜居的社會。
從地方層級的創新案例中學習,並逐步擴展至區域性的合作,才能實現規模效益,讓更多的人受惠。這種由點到面,由小而大的推廣模式,是確保智慧社區願景得以實現的有效路徑。
邱弘毅博士在「發展臺灣互利共生智慧社區:整合科技、文化與代間照護於高齡社會」的講座中,深刻剖析了亞太地區與臺灣所面臨的高齡化挑戰,並擘劃了一個充滿遠見的「互利共生智慧社區」願景。這場講座不僅點出了高齡化社會的關鍵問題,更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策略,強調科技、文化與跨世代協作在建構未來韌性社會中的重要性。邱博士的講座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意見,幫助我們理解老齡化社會的複雜性以及如何透過科技與社區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創造一個更預防和關懷的社會。
總結這場講座,我深刻體認到面對高齡社會,我們不能只依靠制度或技術,更要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出發,強化代間理解與文化共融,並透過科技與社區的整合設計,建構一個「智慧而溫暖」的未來社會。這不僅是為了我們的父母、長輩,更是為了未來的自己與每一個未來的世代。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