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8/27
分享學生:劉志杰
心得標題:跨文化家庭學習與跨世代福祉論壇
這場論壇不只是一次學術聚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對未來社會與自我研究的思考。
上午兩位主講者帶來鮮明的對比。邱弘毅博士描繪了以科技為核心的在地老化藍圖,AI 預警、雲端平台與遠距診療,讓我感受到「科技賦能」的可能性。然而,他同時提醒「油蔥香」的情感連結不可或缺,這讓我想到自己初來台灣時,總透過廚房裡的家鄉味尋找安定感。另一端,Mary Jean Loreche 博士分享的菲律賓經驗,則凸顯了家庭與社區的支持力量。她的「低技術、高連結」模式,讓我聯想到許多新住民姊妹透過教會、宗教、社區中心找到支撐,證明文化網絡的韌性遠勝物質的匱乏。
正午的大座談將核心收束成「理解 → 尊重 → 接納 → 包容」,這四字拍子與 Mezirow 的轉化性學習相互呼應。對我而言,這正是新住民在台灣生活的學習歷程:從被誤解,到逐漸被理解,再到互相尊重與真正的包容。
下午的座談更拓寬了我的視野。建築師提醒「空間設計」會形塑家庭關係,這讓我思考如何在成人教育課程中引導學員重新理解家屋格局對代間互動的影響。而醫學教育場次則提出「先學做人,再學醫生」,與成人教育強調「先理解學員,再設計課程」的精神相互輝映。
整日下來,我深刻體會到,高齡化不是社會負擔,而是一個全齡共好的再分配契機。我期待將這些觀察化為行動研究,探索科技、文化與社區如何共同為未來的超高齡社會開啟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