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時間:113/11/19
主講:龔敬凱心理師
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透過這次講座理解到,作為一個助人者,如果連自己都無法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就真的很難以真正同理他人的困擾。這就像一句俗話說的:「要愛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
龔敬凱心理師的話:「自我覺察的深度,就是可以帶個案覺察的程度」。這代表著對自己有深度的了解,能幫助我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更能同理他人 。當個案感受到我們真誠地試圖理解他們,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扉,而我們傳達的訊息也更能打動他們的內心 。
如何練習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不只是要了解情緒,而是要學習與情緒共存,情緒並非要保持平穩 。作者在筆記中提到,覺察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不穩定的情緒,因為內在也是無常的。
我們自己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練習:
1.感受與接納情緒: 允許自己去感受、理解內在的情緒波動,並正視自己的需求。當發現自己有情緒時,不要立刻壓抑或貶損它,而是觀察並接受它,因為它是自己的一部分。
2.練習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許多人習慣將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但透過自我覺察,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模式背後是對自我認同的渴望,進而練習自我認同,而不是過度依賴他人的看法。
情緒記錄與反思: 記錄每天的情緒變化,並回想產生情緒的原因。經常練習,我們會學會轉換思維並接納感受。
龔敬凱心理師推薦了兩本與創傷療癒相關的書籍,分別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和《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作者在講座後開始實踐自我覺察,希望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起伏。
原來透過自我情緒的觀察,能更了解自己內心,也能同理他人感受。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