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發表


主題:2022年強化高齡者生死教育研討會暨生命關懷主題展示
主辦:高雄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由高雄醫學大學承辦)
講師:張淑美 教授(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題「生命歷程回顧-生死學之初探」。*
• 許禮安 執行長(財團法人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題「靈性陪伴與悲傷關懷」。*
• 蔡長穎 助理教授(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題「喪親的心理調適」。*
• 曹聖宏 生命禮儀規劃師(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科兼任講師/萬事達全生命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時間:111年11月15日9-16:00(6小時)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 第一教學大樓 演藝廳
心得:參加這場研討會,主題「生命終點-臨終照顧」,而講師所帶出的每一個主題,猶如湖中的漣漪,一圈一圈地擴散,觸及心靈深處。以下我從三個面向來整理我的心得:(1) 認知層面、(2) 情意層面、(3) 技能應用層面。
認知層面
首先,此次研討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老化+生/死教育」並非只是一場社會福利的邊緣議題,而是關乎「整體人生旅程」的終極思考。張淑美教授從生命歷程回顧的角度出發,引領我們回望個人從出生、成長、成家、老化到將近終點的旅程,她強調:我們不只是「老」而已,而是「一生的累積體驗」在此刻匯聚。許禮安執行長則把焦點放在「靈性陪伴與悲傷關懷」——即死亡不只是肉體的終結,更是心理、情感與靈性上的轉折。蔡長穎教授聚焦「喪親的心理調適」,提醒我們高齡者面對失去伴侶、朋友或親人時,其實是一連串心理、社會、存在性調適的過程。最後從事殯葬業的曹聖宏講師從「臨終照顧」切入,舉凡死後的遺體長怎麼樣?入主為安或火化入罐的流程如何進行?將生死教育與實踐照護連結起來,使整體議題由抽象理論到實務了解。這樣認知上的拓展,很適合我目前在做「銀髮族生命敘說課程」的設計,也讓我思考:在面向高齡者的課程中,不只是教「怎麼活得好老」,還要教「怎麼好好說再見」。
情意層面
這場研討會對我觸動頗深。許禮安醫師的分享中,有一段關於「陪伴一位高齡者走過失落、悲傷,再回望生命的意義」的敘述,使我想到:對高齡者而言,死亡不是孤單的終點,而是牽動眾多情感連結的結點——朋友、家人、未竟夢想、留下的價值。這也讓我在設計課程時更想納入「情感對話」與「生命談話」的環節,如生命回顧、小組分享、情感書寫等。蔡長穎老師談喪親,那種「失去→調適→再生」的情感軌跡,也讓我反思:高齡者也可能是喪偶/喪伴侶的群體,他們在「如何繼續人生」上有其獨特的需要。這場會後,我未來的教案設計方向是:讓高齡者不只是面對死亡,更能「與死亡共處而不是被恐懼綁架」。例如,我想到一個活動:讓參與者寫一封給未來自己「如果我在往生前要說一句話/給我的接替者一句話」的信。這種活動或許能讓情感在安全空間中流動。
技能應用層面
最後在技能的實務端,研討會給了我多個可落地的設計靈感。從張淑美老師的回顧法到許禮安老師的靈性陪伴,再到蔡長穎老師的悲傷心理調適,和曹聖宏老師的臨終照顧流程,各有可操作的模塊。對我而言,設計銀髮族「生命敘說課程」時,可分成四部份:
1. 生命回顧工作坊:帶長者透過時間線、影像、物件或口述形式回顧人生,並分享「如果我知道老後會有這樣…/我希望我的晚年是…」的願景。
2. 靈性與關懷對話圈:不論宗教信仰,皆可開放「我願意如何被陪伴」「我對死亡有什麼想法」的分享,讓高齡者學習「我可以選擇如何被尊重離開」。
3. 喪親心理支援小組:針對已經或可能經歷喪偶或朋友離世的高齡者,設計情感療癒與再投入社會/自我重建的活動,如寫信給逝者、分享喪後生活如何重新啟動。
4. 臨終照顧與預備對話:帶入實務層面,如如何安排自己的後事(非僅禮儀,更是「我被記得的方式」「我希望留下什麼」),以及照顧者/志工如何提供臨終陪伴。這也可以結合在課程末段設計志工互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
在實際活動中,我想到:可以用「物件代表記憶」方法(如帶一件對我有意義的物件,分享它代表的生命故事)來做生命回顧,也可用「未完成的清單」讓長者寫下「老年我仍想做/想留下」的三件事,激發晚年仍有活力與目的感。這樣的技能目標對高齡者、對我設計的課程、對社區的銀髮支持都具有意義。
個人反思與未來應用
這場研討會對我而言,不只是「聽講」而已,更像是一場「與高齡者共享生命末段旅程的暖場」—它讓我在設計課程時,不再只聚焦「活得精彩」的側面,而也學會尊重「離開」與「回顧」的成熟議題。我反思:身為一位銀髮族教育設計者,我需要將「生死教育」融入「生命敘說」課程中,讓長者自己成為敘說者、參與者與見證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
從未來應用角度,我計畫在下一次的「生命敘說課程」中,加入一節 “我與死亡的對話”為主題,邀請長者以書寫、繪畫或口述的方式,對「我離開時,我希望留下什麼」、「我希望有人怎麼記得我」來進行深度探索。同時,我也想設計「青銀對話」環節,讓年輕人與高齡者互動、共同探討「四十年後、八十年後我會怎麼面對」的議題,以促進世代共識與情感交融。
結語
整體來說,這場研討會對我而言是一場豐富的靈感來源:從認知深度、情意啟發、技能應用三方面都為我目前從事的銀髮教育與生命敘說課程設計提供了新視角。它提醒我:對高齡者而言,生死教育不是「結束」而是一種「轉化」、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關係的暫別與延續」。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中,我會更有意識地加入「回顧-連結-再出發」的循環,讓長者有能力「看見自己、被看見、也看見他人」,並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仍保有尊嚴、活力與意義
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Chrome 4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x768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