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昱傑
|
「青草藥」作為社會文化溝通之物:以高雄杉林區枋寮為例
|
邱偉欣
|
台文創作的語料分析-以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2008-2015)台語小說為例
|
甘庭芳
|
分類與排序:日治時期台灣社會與學校生活中的評等
|
陳瑤玲
|
阿里山茶山聚落文化地景的詮釋:以移民與族群、農業生計、涼亭為例
|
郭欣妮
|
日治時期台灣之家庭常備藥
|
陳欣宜
|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
李紫瑜
|
台灣閩南語句中的補語助詞語意分析
|
陳聖婷
|
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理論與實務
|
蔡思怡
|
新住民孕產婦在臺灣的文化適應與協商:四個非主流新住民女性的生命
|
黃皇榮
|
恆春半島老祖信仰的堆疊與形成—以滿州鄉矸仔神的奉祀為中心
|
楊晴惠
|
航向「日本」的途中:日治時期臺灣海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