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簡介
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與嘉義縣的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久美社區的鄒族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鄒族」,之後因語言差異甚大,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且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想像、起源傳說、祭典儀式及傳統的社會結構,經卡、拉兩族的申請「正名」,政府於103 年6 月26 日以正式的儀式宣布,認定各為獨立的族群。拉阿魯哇族為第15 族,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6 族。
有些族群以「人」的族語詞彙來自稱,如鄒族的「Cou」,布農族的「Bunun」,之後成為該族的族名。卡那卡那富族稱「人」為「cau」,但自稱為Kanakanavu,此名稱的由來為何之前未曾留下任何紀錄或口傳。但就詞彙意義來解讀,其詞根「-navu」與卡族人稱呼「麻竹」的詞根幾乎相同,而前綴ka-又有「住或屬」的意涵,所以就有族人推論,當卡族人逐漸形成一個聚落時,很可能是住在麻竹林區的地方,為了區辨我群與他群,就自稱Kanavu,即「住或屬於麻竹林區的人」,Kanavu是單數表述,Kanakanau是重疊詞,也是複數表述。在文獻上的中文譯音曾出現有:曹族簡仔霧蕃/阿里山蕃(番)簡仔霧社或干仔霧(務)社/卡那布族/卡那卡那布/堪卡那福人,在民間還曾出現「Taivuran逮伕蘭」等錯誤的稱呼。
關於卡族人的發祥根源,有一則傳說紀錄:「有一名為Niun的母親,與其子Parumaci相依為命,日子過得艱苦又孤單,其母因而常在兒子面前長吁短嘆,哀嘆人世間的滄桑!Parumaci安慰母親未來必讓其有安樂的生活。話未說完就突然站起,一腳踢向長滿紅葉的karusʉrʉ(枷檀樹)樹幹,樹葉盡落,紛紛相疊,瞬間疊成了一棟棟的房子。再度一踢,落葉悉數成了人,其數不知幾百。Parumaci成了他們的首領,自此形成了一個聚落的社」。此一紀錄是唯一與卡族發祥有關的傳說。
至於遷徙的傳說,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紀錄:「卡那卡那富族人之故地為荖濃溪的遙遠東方之Nacʉnga其地,就是Patukuana(關山)方向之東方之土⋯⋯。後來有Napa’angana家族的人,帶了一隻母狗出去打獵,在行經Natanasa時生了小狗,於是他把母狗和小狗一起帶回Nacʉnga的家。但是,母狗卻又帶著小狗自行跑到Natanasa,如此來回幾次,Napa’angana的人乾脆搬到Natanasa去住。後來其他家族的人,也帶著女人、家小過去組織家庭,於是建立了一個社。此後,人口漸多而形成一個大聚落」。卡族耆老的口述中,也常提起源自「太陽出現的那個方向」,即與東方之說有不謀而合之處。不過近代的族人也有主張源自臺南地區的說法,即「西來之說」。或者兩個遷徙路線均曾發生,只是發生的先後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兩個不同的路線,族人最後都抵Naturuca(現今之那支蘭溪)周邊,也就是在Na’usurana(現今之藤苞山)建立最初的聚落。該聚落也就是族人之後所稱的natanasa(舊家或舊聚落之意),印證荷領時期的紀錄,卡族人在那瑪夏地區定居,最少已經有四百年以上,無庸置疑的是本地的先住民,而且自此就未曾離開過。
傳統祭儀介紹
傳統祭儀傳統祭儀分三大類,最主要的是與小米種植有關的祭儀,其次是獵祭與敵首祭,另外還有以家或家族為單位的河祭與嬰兒祭。這些祭儀因政府的干涉及改信基督教的因素,幾乎不再舉辦,直至三十年前才恢復米貢祭(mikongu)及河祭(pasiakarai)儀式,現為卡族人每年必辦的祭儀活動。
以上的祭儀皆以mikongu為核心。據傳小米種籽是小矮人給卡那卡那富族的,卡族人稱那些小矮人為「Tapucarake」。據耆老描述,他們身材矮小,爬到樹豆上,樹枝只會彎曲,而不會倒塌,一直是住在地洞裡面。有一年,人類完全沒有食物了,有一位卡那卡那富族人為了找尋食物,在叢林裡挖掘,不小心挖到小矮人住的地方,陷到地洞裡面,小矮人並沒有傷害他,就在裡面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小矮人教他農事及種植的方法,那位卡那卡那富族人要回去的時候,他們贈送一包小米種籽,小矮人說:「你們收割小米之後,請邀請我們,我們要試吃你們的新米!」卡那卡那富族依照約定每年邀請他們,招待他們。後來,小矮人突然間就不見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去向,但是卡那卡那富族並沒有忘記為他們準備食物,雖然他們從此未再出現,族人仍然依照傳統來祭祀。與其他民族一樣,卡那卡那富族也有重視的傳統禁忌,較重要的有:臨出門或要從事重要工作之前,忌打噴嚏及放響屁。若不小心犯忌了,大人要趕緊說出:「kuarʉsu!」,語意是「庇佑你!」。接著通常會先坐下來,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假裝忘了有人犯了忌,再做下一步的動作。另外,有親人過世忌諱說出:「nimacai死了。」,要委婉的說:「niaraka壞了。」或「’acecu走了。」不能直呼亡者之名,若要呼其名,名前要加na,表示尊重與紀念。此外,還有男人使用的獵具平時要懸掛高處,女性及兒童不得觸碰,及女性不得進入聚會所等等禁忌。以往卡族的青年人到了大概十八歲,就會被帶到聚會所參加成年儀式,長老們會贈送他們小刀以及束腰帶,還要聽長老們的訓誡。長者經常有以下的訓誡:
不要欺瞞,不誠實的人,沒有人會喜歡跟他相處,也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話。不要偷竊,偷竊的人,雖然只做過一次,但是永遠不會有朋友,大家會避開他。喝酒不要過量,經常喝醉的人,都不會有好身體,夫妻不和,家庭艱困。工作要勤勞,懶惰的人只有羨慕別人的分,所謂機會,是給勤勞的人。敬重長者的話,不聽老人言,經常就是犯錯的人,知道謙沖的,也將得到助力。珍惜食物,不知珍惜食物的不會富裕,看到有困難的人,要立即幫助他,而且不必聲揚。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91A2A514F76BAEAC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